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区域经济 > 正文


平时1毛钱,大病30万,相互保坑了1200万人?

时间:2018-10-28 18:17:56   来源:金融八卦女

[导读]连持续运营时间都完全不能保证相互保,真的保险吗?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为舒···10月26日,上线刚刚10天的相互保,加入人数已经高达1200多万,远远超过其规则中产品终止的下限330万。作为一款产品,无疑,它创造了中国保险史上单品销量的神话。0元就能加入,有人理赔才分摊,最高享30万保额。而平台明确宣称,只有在发生理赔时,才收取10%的管理费。

 

连持续运营时间都完全不能保证相互保,真的保险吗?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为舒

· · ·

10月26日,上线刚刚10天的相互保,加入人数已经高达1200多万,远远超过其规则中产品终止的下限330万。作为一款产品,无疑,它创造了中国保险史上单品销量的神话。

0元就能加入,有人理赔才分摊,最高享30万保额。而平台明确宣称,只有在发生理赔时,才收取10%的管理费。

零门槛加入,凭借着支付宝的过亿流量,很多用户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款保障型产品。上线之初,市场上赞誉声不断。那么,深入分析一番,这样一款号称回顾保险初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产品,是不是真的保险呢?

赞誉声之后,市场上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质疑管理费比例太高,这是一款赔付越多盈利越多的产品,可能会导致平台本身降低赔款的标准;有的人指责有失公正,发病高峰期反而保障不足,甚至59岁之后自动退出,失去保障。

面对这些不断发酵的声音,蚂蚁保险内部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根据虎嗅有关相互保的消息,10月24日,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经理尹铭已经就如下四个方面做了澄清。

 

1、关于管理费: 相互保在系统建设、运营服务、风险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前期需要不小的投入,会按赔付金额收取10%的管理费,在一段时间内尚不能覆盖成本,未来随着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相互保逐步进入稳定运营期,期待能够略有盈余,将会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回馈成员。

2、关于理赔: 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表示,理赔审核会严格执行,也接受大家监督。提倡信任与互助,不可能为了管理费而滥赔,(否则)用户也会因为分摊费用过高、失去信任而流失,有违初衷,反而影响了相互保的可持续运行。

3、关于保费多少: 保费规模不是目标,也不是KPI。相互保0费用加入,出现理赔后再分摊付费,保费按赔付实际发生情况收取。

4、关于能否替代传统保险: “相互保”跟传统的大病保险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前期用户教育的过程。希望可以通过“相互保”这种更有体感的方式,培养用户的健康保障意识,推动整个中国的保险用户教育。

既然官方自己都明确了相互保的性质,就不必再过多争论这产品到底好不好、有用无用了。官方的结论是:相互保是传统保险的补充,不可作为传统保险的替代。

作为一款保险产品,对具体用户来说,预期它是否能发挥保障作用,最基本的条件是产品本身的可持续性。如果一款产品上线不到半年就下架,对大多数人来说,肯定是起不到保障作用的。所以,我们先来评估它的可持续性。

1.

/ 如果缺失利润来源,

平台何以维系?/

在业务规则中,相互保明确提到有两点会影响到平台的持续运营。其中一点出于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相互保无法存续的风险依然还在。

抛开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我们看看第一点,运行3个月以后人数少于330万,平台也可能会终止。为什么是330万人?这是对标于宣传中“在单一案件中,每个用户被分摊的金额不会超过1毛钱”。

因为一个案件赔款30万,加上10%的管理费,刚好是33万。330万人来参与分摊的话,33万元刚好每个人需要分摊1毛钱。一旦少于330万人,如果要保证每个用户分摊金额不超过1毛钱,那就存在一个费用缺口,需要平台额外垫付费用。

在商业世界里,一款产品可持续经营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利润来源。一般人身险产品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三差:利差、死差和费差。

相互保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它走得是先保障再理赔的方式,在发生理赔之前,平台完全没有建立预备资金池,没有可投资的资金,也就谈不上利差,完全没有利润的来源。

所以,单从这款产品看,要有利润,就只能靠收取10%的运营费用结余。否则一旦长时间内没有盈利空间,这项机制是不会持续的。像前文讨论的一样,赔付的越多,这款产品才会越有赚钱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像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澄清的一样,赔付率太高,又可能会导致分摊太多,假如用户流失,当总人数跌到330万以下时,也会危及平台的可持续性。

现在总人数是已经过千万了,那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有没有可能会跌破330万?在讨论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用户加入的预期。蚂蚁保险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相互保用户当中,有62.5%的人表示加入相互保之前,从没买过商业健康类保险。

无疑,相当一部分人是奔着低门槛来的,大家都是抱着“反正加入没有什么损失,退出又比较灵活自如”的心态。而对于每年的保费支出,显然预期不高,换句话说就是明显低于目前市场上的重疾险。

根据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的测算,基于目前国内的重疾发生状况,我们预计参与的成员第一年需分摊的实际金额为一两百元。那么,一旦每期扣除的费用高于预期,年度支出大于期望,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留存。

2.

/不可知的赔款外费用,

是否会影响平台稳定?/

除了在相互保业务规则中,蚂蚁保险明确提到的费用项目,还有一种费用是加入者完全不知情的。那就是如果有用户诊断患有严重的疾病,提交了理赔资料,进行案件调查、审核,但最后发现不能理赔,甚至可能发生理赔纠纷,产生相关的诉讼、仲裁、公证费用。

客户患病后提交理赔申请,在经过调查之后,却发现不能理赔,从而发生理赔纠纷,这在保险公司并不少见。

10月10日,平安保险就因此被环球网、新浪财经等媒体手撕。

一位客户徐某,每年花18029元买了平安的招牌重疾险平安福,因缺乏保险专业知识,投保前没有看清条款中关于冠心病可以理赔标准的定义,在自己得了冠心病并完成手术后去理赔,才发现自己的手术类型不能正常赔付。

那么,如果像徐某这样,已经产生了中间费用却不能赔付,随着这样的案件不断增加,这部分费用水涨船高,平台能否消化得了?平台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不自己消化这部分多出的费用;要不然,就放宽赔付标准,那必然会导致赔付率不断上升,因为不能接受越来越高涨的分摊费用而退出平台的人会越来越多。

蚂蚁保险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相互保用户当中,有62.5%的人表示加入相互保之前,从没买过商业健康类保险。那么,1000多万人中有多少人完全是跟风加入的,看着门槛低,可能根本没有仔细看条款,甚至可能压根就从没有看条款中的病种定义。他们很可能和徐某一样,直到自己真的要申请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发生的重疾根本不在保障范围内。

这部分申请了理赔,开展了调查,甚至可能走向法庭,但最终无法进行赔付的案件,所产生的中间费用又该由谁来买单?

3.

/ 骗保风险,

相互保如何规避?/

骗保,是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遇到的问题。相互保也很可能会遇到。

新华网10月14日发布了一则新闻,湖南娄底新化县一名男子何某为逃避自己欠下的大笔网债,买下百万意外保险后,保险协议写上妻子的名字,然后自己租车投河假死,希望妻子可以拿到保险公司的赔款,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

但不幸的是,不知内情的妻子戴兰(化名)却因此背负了如山的压力,10月10日,寻夫未果的妻子留下一封绝笔信,带着自己的儿女投湖自尽。

这还只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骗保案,如果遇到非常专业的骗保团队,相互保平台可能面临更多的费用支出风险。

去年,人民网江苏频道曝光了一起高额骗保案。无锡医生高建业凭借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感觉自己的甲状腺可能有异常。利用工作关系,高某先是在自己所在医院私下拍了片,发现可能是有甲状腺乳头癌。

于是与做保险销售的妻子商议,隐瞒患病事实,赶紧购买大额的重疾保险,骗取保险金。

投保前为进一步确定病情,高某化名“高飞“,在一家甲状腺专科医院就诊,确认罹患甲状腺癌。于是,两人先后在13家保险公司购买总保额高达790万元的重大疾病险。

买后不久,高建业就去正式就诊,进行了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随后向13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790余万元。

遇到这么专业的骗保方式,单靠一家保险公司自己去调查,还是很难查出骗保证据的。因为夫妻俩累计投保的总保额太高,最后被保险公司联合报警,才查出真相。如果相互保遇到类似专业骗保的情况,是否都能调查出真相?

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

相互保的健康告知明显比目前市场上的重疾险要宽松得多。考虑逆向选择的问题,必然会吸引一大批因为健康问题,之前无法通过健康告知,买不到重疾险的用户加入进来。

所以,等待期过后,随着理赔案件的不断增加,每个月扣除的费用必然增加。慢慢的,就会超过预期的年度分摊金额。

劣币驱逐良币。当每个月要分摊的费用与买份商业险的保费越来越趋近时,对自己健康有信心的用户很可能退出,去选择买一份重疾险。留下的是买不到重疾险的用户,发生重疾风险比较高的用户。

因为退出机制也非常自由,越来越多的优质用户选择退出。总参与人数响应的下降,如果到低于330万的边界,最终可持续运营也会成为问题。

4.

/ 自身稳定性尚难保障,

何以谈真正的保险?/

无法预测的理赔纠纷,可能超预期的调查费用,甚至可能因骗保案导致的费用支出,面临这样一座又一座的经济大山,又有谁敢承诺,敢保证长期承担得起这部分费用?

再加上不可抗力的影响,既然平台自身的稳定性都难以保证,这样的一款产品又如何保证用户能长期持有这份保障呢?

某一天平台机制终止,保障瞬间终止。那些参与过多起分摊的用户白白浪费了这么多钱为他人做嫁衣不说,会不会还有人因为在平台运营的这段时间内刚好发生了某些健康状况,却不能再正常投保市场上的重疾险?

放眼望去,这眼前可真是极尽的热闹与繁华。但我们谁都无法预测这是真正的繁荣,还是一场不知何时会突然消散的海市蜃楼。

当然,如果仅当相互保的出场是一次对市场的保险教育,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但如果想要真的将它当做自己的保障来源,还是算了吧。

像这样,连持续运营时间都完全不能保证的相互保,真的保险吗?

作者:为舒 | 关注娃的吃喝玩乐,关注自我成长。北大硕,学过医,懂你也懂娃,愿和你一起遇见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为避免再次和八妹失联,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添加八妹微信 ,爱我,就别错过~*

金融八卦女APP 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700万人的选择。点击阅读原文 ,这里有更大的视界, 金融八卦女等你。

 

编辑:alissa

关键字:相互保险用户费用理赔可能平台自己产品重疾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