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失:失独阴影下中国家庭之痛
时间:2016-12-30 12:18:55 来源:读书攒燃料
[导读]本账号为搜狐读书官方账号,内容全部来自出版社合法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出版社2016年的最后几天,一则64岁失独老人产子的新闻,又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了“失独父母”群体。在“二胎政策”已经开放的今天,“失独”或终将走向历史,但要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跨越伤痛,却仍需要来自社会的更多理解和努力。失独家庭:中国特殊年代下促成的特殊群体独生子女,人类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它诞生并只存在于中国。
本账号为搜狐读书官方账号,内容全部来自出版社合法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出版社
2016年的最后几天,一则64岁失独老人产子的新闻,又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了“失独父母”群体。在“二胎政策”已经开放的今天,“失独”或终将走向历史,但要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跨越伤痛,却仍需要来自社会的更多理解和努力。
失独家庭:中国特殊年代下促成的特殊群体
独生子女,人类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它诞生并只存在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此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有效并较大幅度地控制人口的持续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无庸讳言,无论从家庭和生育个体的角度讲,还是从人类生态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讲,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也带来了另外的一些问题,比如独生子女的独立人格、智力与心理的均衡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早已经被社会所广泛认识和关注。
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一个更重大的随时都可能危及任何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问题未被多数人所重视,那就是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疾病、车祸、火灾、水害、自杀、他杀……等等,所有这些潜伏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都可能降临的横祸一旦夺走独生子女的生命,独生子女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已经丧失生育能力的父母)将如何面对如此的灭顶之灾和精神打击? 断子绝孙的他们在日渐年老且孤苦无助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残生?而独生子女意外伤害的这种危机感一旦普遍存在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之中,将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乃至未来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国防力量带来怎样的影响?
天国不相信眼泪:中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 每年新增7.6万家
据专家推算,我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竟有40万-50万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有16000多名中小学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研究称,中国目前已有100多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如此庞大的数量的家庭的缺损以及今后其父母的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理应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
占总死亡人数三分之一:90年代后意外伤害成我国儿童第一杀手
2001年4月,北京市儿科研究所丁宗一教授在接受媒体的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全国监测网。但是根据妇幼卫生项目县的局部抽样调查,意外伤害已占0~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据统计,意外死亡率已占我国儿童总死亡率的26.1%。”
60岁的丁宗一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是我国少数几位对儿童意外伤害有专门研究和著述的专家之一。2002年6月,已经同时兼任地点设在北京儿童医院的中澳儿童意外伤害防治中心主任丁宗一教授,进一步向媒体公布了该中心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儿童营养不良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逐年下降,意外伤害在致使儿童死亡因素中则已经占到40%左右。
来自全国死亡监测网的报告显示,无论城市或农村,意外死亡均为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死亡率高达685~941/10万,边远地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甚至达到1056/10万。意外死亡与损伤的比例为16~11,显示出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来势凶猛。
2009-2014年, 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曾对时间跨度为5年的24665例住院患儿做过调查,发现意外伤害共1268例,占5.14%,其死亡率达到同期医院先天性畸形及肿瘤死亡人数的总和。 意外伤害中以气管异物、烧烫伤、车祸、意外坠落、宠物咬伤为常见。
80年代以前,导致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常常是传染病或呼吸道疾病,90年代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一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 在1-4岁死亡儿童中意外死亡占56%;在5-9岁中占65%;在10-14岁中占60%。也就是说,在0岁-14岁死亡儿童中,有近1/3由意外伤害引起;而在1岁-14岁死亡儿童中一半以上是由意外伤害引起。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的第一杀手。
当年轻的生命被抹去:承受疼痛的是背后的整个家庭
2001年5月7日中午1时左右,就在距我居住的居民小区不远处的北京朝阳区松榆里32号楼,一位12岁女孩不幸坠楼身亡。
我是在第二天的《北京青年报》的“读者热线”上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赶到出事地了解情况的,那时候我刚刚断断续续地进入这个报告文学的前期采访。当我赶到位于松榆里公园西侧的松榆里32号居民楼时,那里早已是事终人尽,周围的一切平静得跟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几经打听,一位在32号楼前乘凉的老太太才断断续续、不甚情愿地告诉我,大意是:那个女孩是602室家的独生女,性格很开朗,今年12岁,正在读初中一年级。楼内小伙伴们听说她从楼上摔下来,都特别吃惊。女孩摔下来时,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到下午3点时,女孩母亲、父亲相继从工作单位回来,得知女儿死讯,夫妻俩都哭得死去活来。
多年之后,身边的不幸又接踵而至。2008年,著名作家周大新的儿子周宁因病去世,年仅29岁。2012年国庆节,我所在的《北京文学》杂志社,编辑、作家周美兰的女儿意外坠楼身亡,年仅12岁。两位作家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聪明伶俐,前者年轻有为,后者学习成绩优异。孩子的不幸夭折,给两位作家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深深创痛。周大新为此创作了催人泪下的长篇小说《安魂》,寄托了他对痛失爱子的深深自责与无限思念。而刚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鄱湖水鬼之1998》并赢得关注的周美兰,时至今日仍深陷于丧女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作都无法正常进行,令人心生同情与痛惜……
我不忍心再将所有的悲剧,如此血淋淋地一一向读者诸君展示。因为每一则带血的新闻,就是花季生命的一次毁灭。而花季生命的每一次毁灭,就是人世间喷溅的又一次血泪、不幸家属一次撕心裂肺久久难以愈合的心灵创痛。
高龄产子背后的空巢恐惧: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风烛残年
近日,64岁的吉林超高龄产妇剖腹产生下七斤四两左右的男婴的故事在各大新闻和朋友圈中传播,人们在惊叹她闭经10年后选择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再次怀孕的勇气和毅力的同时,也发现这正是一位失独妈妈。
类似的家庭还有很多,文学期刊《当代》的资深编辑郭宝臣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时间能停留在1997年3月25日之前,那时他26岁的女儿郭缨还活着。那一天,郭缨因为洗澡时没有打开排风扇,一氧化碳中毒去世。
得知悲剧发生,郭宝臣和妻子芦秀珍从精神到身体全线崩溃,被人送到医院后,医生说这是精神受到高度刺激后,压抑和痛苦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半昏迷状态。哀莫大于晚年丧子,那年,郭宝臣和妻子都是55岁。郭宝臣强迫自己振作起来,辞掉保姆,一个人打起精神买菜做饭、照顾老伴。好在经济上老两口都有退休金,暂时没有后顾之忧。但假若有一天他真的老了,和妻子双双活动不便甚至不能动弹的时候,谁来支撑起他们这个家?如今,郭宝臣和芦秀珍已于近年相继去世,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宣告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据民政部统计,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共有68712人遇难,其中有子女死亡或伤残的独生子女家庭8000余个。四川女作家贺小晴曾发表报告文学《艰难重生路——汶川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纪实》,描述了令人揪心的“再生”故事。而许多有着同样境遇的失独家庭,之所以选择走上“再生”道路的原因里,不得不说,对于晚年空巢状态的恐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关于书|
作者: 杨晓升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家庭之痛
出版年: 2014-10-1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