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困局 谁在主导天价?
时间:2012-11-14 18:52:15
[导读] 里希特的《抽象画(809-4)》拍出3420万美元的高价 图/广州日报 赵无极 《13.2.92》 图/广州日报在日前举行的伦敦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德...
聚焦3艺术家成为被制造的稀缺品
相比产量有限的黄金,艺术品似乎更具备吸纳资本并进行疯狂运作的功能。“资本一直在寻找可以被炒高的,符合条件的艺术家。这就需要满足稀缺性。如果不稀缺,也要造成稀缺的态势。”吴杨波举例,比如曾梵志,画家本身并不“稀缺”,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造成稀缺性,比如在他的身上造很多光环,破很多纪录。造成稀缺后,要令本身作品的数量和资本手里可以控制的数量形成合适的比例,然后推高公开市场上的价格,以吸引更多游资、局外人购买,最后抛出套现。“历年来作品价格被炒高的排行榜,都是符合这些特点的。无论是齐白石、徐悲鸿、曾梵志还是里希特,都是这样的格局。”吴杨波说,需要限定作品存量,“这些与艺术本质没关系。因为资本眼里,艺术家就是道具。”
为何这样的炒作屡屡得逞?“这是一条资金链,而每个人都处在链条里,比如一个收藏家花2000万元购买了一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一年后以3000万元卖掉。就像股市的投机者,明知道自己买入的是垃圾股,但接手了,抛了,却赚钱了。无论是击鼓传花也好,是拉了弦的手榴弹也好,只要不在自己手里爆炸,就不管是不是垃圾,还会拼命向下家说好话。”徐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参与了合谋,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在其中,而炒作的始作俑者往往无从寻觅,众多的声音会掩盖,并且难以追溯开始到底是不是动机不纯。
天价接盘者 又是中国藏家?
买贵还是买对?这是一个问题。有市场人士提出,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但本次里希特作品的购买者可能是中国藏家,理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很多重要画家的作品都“借鉴”自里希特:“包括一脉相承的张晓刚和几个70后的艺术家,都是直接把里希特的东西‘拿过来’。他们的作品价格动辄上百万元,有可能催生懂行的中国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祖师爷’进行追捧。”
“西方市场总是会对中国市场投其所好。”吴杨波说,西方炒家之前也对中国买家推过安迪·沃霍尔、波洛克,但中国买家并不买账,安迪·沃霍尔在中国卖不动。而里希特或许会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如果真有这么大的一个‘局’,那么谁也不可能左右。”马学东反驳了这些猜测,认为里希特并非因为是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祖师爷”,所以受到市场的追捧:“里希特成名已久,尤其是近三年来,里希特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特别火热,此外近年来在德国、英国、中国都举办过多次里希特回顾大展,其作品的价值早被认可。只是其作品之前在市场增长势头并不明显。可以说,前面很多年的积淀为这次天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与是不是中国买家购买的根本没关系。”
其次,马学东强调目前中国买家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解程度还不够:“他们中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确实开始注意现代和当代艺术,并且也的确能出很高的价格买作品,但对于毕加索之后的西方艺术还是‘读不懂’,西方当代艺术显然短期内不会成为亚洲藏家收藏的主流。”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