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品藏 > 正文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困局 谁在主导天价?

时间:2012-11-14 18:52:15

[导读] 里希特的《抽象画(809-4)》拍出3420万美元的高价 图/广州日报 赵无极 《13.2.92》 图/广州日报在日前举行的伦敦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德...

聚焦2中国当代艺术:美国“造神术”的“翻版”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吴杨波用这句名言来概括他对艺术市场的认识,“如果艺术家成就达到一定程度后,作品才拍出天价,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必然,相反,当作品天价出现后才出现艺术地位被承认的结果,就是一种反常。”

早在上世纪初,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基本是“老大师”如达·芬奇的作品,“那个时候的金融业未发达,艺术投资的气氛还没那么浓烈,市场的因果关系是艺术家先得到艺术上的肯定,作品才出现天价。所以天价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

而这个规矩似乎被美国人颠覆了。“波洛克个案的成功,包括毕加索的市场价格被成功推高,正是因为华尔街的努力。他们通过建立新的市场定价体系,让全世界承认他们的价值。”他认为,安迪·沃霍尔也是如此被“造神”的:“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如何被确认?也许再多几个评论家吹捧,打造更多的艺术理论,人们也未必能相信和认可,但是当拍卖行里,他们的作品拍出天价,所有人的价值观可能瞬间被改变。”

在徐先生看来,市场对于学术的催生效果很明显:“在西方拍卖市场上,凡·高被大众所热议,不得不说,有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财团天价购买其作品、兴起‘凡·高热’的部分原因,而无论是波洛克、弗洛伊德还是里希特,都是因为天价的出现,所以他们的艺术价值被再发掘,他们的艺术地位也从而再上一个台阶。”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因此也被认为是美国人“造神术”的“翻版”。“假如没有嘉德、保利等拍卖行上出现张晓刚、方力钧等艺术家的高价作品,他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表现很可能只能保持原地不动。”

不过吴杨波认为所有市场的运作都是正常的,价格“虚高”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合理的。“乱世买黄金,盛世买艺术品。什么是盛世?我认为就是有很多过剩的资本和流动资金需要寻找出口,而他们寻找的就是价格可以无限升高、流动性大、无论是炒高还是炒低都有利润的对象。”

编辑:yuan4ren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