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技 > 正文


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

时间:2017-12-26 14:07: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原标题: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中新社太原12月26日电题: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中新社记者胡健打开微信窗口,一张“太空卫星”的头像在好友列表里显得与众不同,这是“85后”科研工作者杨晗用了很久的图片。

原标题: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

中新社太原12月26日电 题:中国科技“工匠”发力“小精尖”为中国制造正名

中新社记者 胡健

打开微信窗口,一张“太空卫星”的头像在好友列表里显得与众不同,这是“85后”科研工作者杨晗用了很久的图片。这个微信昵称叫“Young”的年轻人是T800高端碳纤维研发团队骨干,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并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技术专项。

2013年底,太原钢铁集团(简称太钢集团)携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共同开启对该技术的研发,以杨晗为技术骨干的研发团队接连攻克十余项技术难题,使中国碳纤维生产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一年可创造效益159万元(人民币,下同),累计节约资金360多万元。

杨晗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碳纤维的“过人之处”:“一根成人手指粗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承受约40吨到80吨的重物,而同样粗细的传统钢筋只能承受大约8吨到10吨的重物。”

图为近日杨晗在生产线上作业。张云 摄

杨晗拿着从网上买的手机壳说:“这个就是用碳纤维做的,它已经与我的生活紧密连在一起,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011年3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启动,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担任“笔尖钢”课题负责人。由于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王辉绵只能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开始上千次的试验摸索。

经过2000多个日夜的研发,王辉绵团队研发的第一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出炉。此后,由太钢集团负责起草的《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通过了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填补了该类产品标准的空白。

2017年初,太钢集团历时5年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成功应用于制笔厂家,打破了中国制笔用不锈钢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2.3毫米的小钢丝也终于刻上“中国制造”的标志。

不仅是“笔尖钢”,王辉绵团队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还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得以应用,成功替代了传统钢材。

干了20年产品研发的王辉绵表示,“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别指望一蹴而就,得有耐心,有韧劲”,创新就是干别人没干出来的,而且还要干得更好。

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从大飞机延伸到小钢丝,其中彰显着中国各行各业“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

编辑:李雪微

关键字:小精尖中国工匠研发科技杨晗技术碳纤维制造王辉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