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堪称“官场老手”:甲午战后一哭二病三不管
时间:2012-11-14 17:16:52
[导读]甲午一战,将李鸿章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北洋水师悉数摧毁,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但这还仅仅是明面上的事。更惨重的,是因循惰怠的晚清政局再也...
故事还不止这一步。在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列岛外加赔款若干的和约传至京师,引起以翁同龢、文廷式为代表的京官,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的强烈反对时,签还是不签(当然意味着战还是和)又成了需要定夺的大事。庆亲王奕劻4月25日带领枢臣请见皇太后,得到的却是太监的传话,圣躬感冒了,“不能见,一切请皇帝旨办理”。第二天,传懿旨:“和战两有弊,不能断”,令枢臣拟妥商一策以闻(此条材料综合了《翁同龢日记》和《翁同龢自定年谱》)。始终不给一个确话,不是推给光绪,就是推给枢臣,仿佛在猫逗老鼠一样,线放的长长的,事做的缓缓的,就是要看你们这个局怎么了,“和”这个恶名谁来担。看到这些材料,不得不佩服慈禧真是官场老手。一哭二病三不管,就将包括光绪在内的整个官场玩得团团转。
结果因焦躁、也因不甘,给翁同龢哭了几次的光绪帝,还是不得不下令换约,和了这一局。原因很简单,打不过啊。军队已经没有什么抵抗力了,这可以从军机处王爷、大臣、庆亲王等联合上的一个折子里看出来:“若驳斥不允‘和议’,则都城之危即在指顾。”而同时张之洞给驻英大使龚照瑗的一封电报里也说:“此时圣上焦劳,京畿危迫,举朝无措”。虽然有些大员主张迁都再战,和小日本拼死也要血战到底,但那是场面上的话,慈禧和光绪都心知肚明。何况,这个病怏怏的大国里,谁能经得起这个折腾?
而这一和,也将主战和主和的两派臣子,推上了绞肉机。近伏文廷式革职被逐,远伏清流党领袖之一贵为帝师的翁同龢也是同样下场。李鸿章一派胜了,大清却完了。这时,士人中稍有见识者都已知道大事不可为,变乱将不免。唐才常给二弟县试落榜的安慰信里就说:“当今之时,解经、词章、八股皆成赘疣,且大乱将起,更从何处求功名富贵?”不如学学医,才是谋生要策。而汪大燮写给汪康年的信中也说:“现在病根之深不在外侮,万非一手一足所能救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只好各自散去寻一过活之技。读史至此,怎不发人浩叹!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