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教育 > 正文


汉语拼音一甲子: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

时间:2018-05-15 12:29:24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导读]每天清晨,新闻编辑李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回复未读的来稿信息。随着她熟练地在手机键盘上敲出“sh”和“d”两个声母,智能的输入法迅速将汉字“收到”发送出去。学习汉语还不满半年的荷兰的留学生文

每天清晨,新闻编辑李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回复未读的来稿信息。随着她熟练地在手机键盘上敲出“sh”和“d”两个声母,智能的输入法迅速将汉字“收到”发送出去。

学习汉语还不满半年的荷兰的留学生文森特,对古老北京的角角落落充满兴趣。虽然认识的汉字有限,他还是凭借路牌上的“NANLUOGU XIANG”准确找到了南锣鼓巷,并且以同样的方法,踏足了一个又一个巷子深处的胡同。

“小女孩张开嘴‘a’,大公鸡昂着头‘o’,白天鹅倒影在水中‘e’。”每年九月,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都会在语文课本的第二章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这也是他们学习中国汉字的起点。

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并决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起,汉语拼音已经走过六十年。从学习汉字到推广普通话,从文本输入到信息沟通,从教育普及到国际交流,汉语拼音早已嵌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须臾不可缺少。

百年探索,凝聚数代人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之时,多年的战乱令社会满目疮痍。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当时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回忆起当年制订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初衷,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之孙吴本渊说:“其实当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用一个好方法来扫除文盲。”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摆在吴玉章及专家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形式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最早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后来,英国人创制的“威氏拼音”一度盛行。不过,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认为,这些外国人给汉字注音只能算是“外国人为外国人而拼音化”,“是他们自己为了便于学习中文而创造的权宜之计”。

中国人对拼音的探索,始于卢戆章1892年所著《一目了然初阶》,创造了57个音节双拼的符号。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章太炎的注音符号、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等。但这些汉语拼音方案都因为无法准确适应汉语的特点,最终没能推广下去。

在当时,拼音方案的选择也引起了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周有光先生曾在文章中记载,从1949年协会成立至1955年,共收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共633人寄来的655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数番讨论、几易其稿,《汉语拼音方案》终于在1958年2月11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被正式批准通过。方案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从当年秋季起,全国的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学拼音字母。华夏五千年的汉字语言从此有了标准、规范的读音,“语同音”从梦想照进现实。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在《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表示,方案既承继历史,又发展创新,既是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又充分发挥了现代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6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三大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在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

融入时代,古老汉字驶入信息化快车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深刻变革,汉语拼音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扫盲工具。在推动汉语现代化和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手语和盲文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汉语拼音彰显出强大而持续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制订者们的最初构想。

现如今,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字输入法已经被普遍应用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奠基作用。得益于当年方案所采用了拉丁字母,当我们输入汉字时,无需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国际标准键盘。

在人名地名拼写、图书排序检索、旗语灯语设计、产品型号编制、人事档案、户籍管理等领域,汉语拼音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让古老的汉字走上了服务社会的“快车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李蓝说,“在壮、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纳西、白、土、瑶等少数民族研制新文字时,汉语拼音方案是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据了解,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国家帮助12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了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

汉语拼音同样深刻影响了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盲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张伟表示,“《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使手语、盲文和汉字、普通话有了密切联系,为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制、推广和使用创造了条件,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得益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说。目前,在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526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中,汉语拼音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大大推动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

面向未来,搭建国际交流的文化津梁

周有光先生在《汉语拼音方案》行世五十周年时曾撰文:“五十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作为中国代表,周有光在197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的建议。1982年,《ISO 7098 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第19届会议上正式通过,汉语拼音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国际标准,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北京的城市译名从“Peking”变为“Beijing” 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译名由“Friendlies”改为拼音“Fuwa”……时至今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的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

87岁高龄的国家语委原副主任陈章太用“前后两个30年”来评价《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六十年来的实践。在他看来,前30年主要是为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扫除文盲,普及学前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后30年则主要体现在为满足国家改革开放和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信息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呈现。

“造福社会,联结古今,融通中外,影响深远。”在纪念座谈会上,杜占元谈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功绩时说。他同时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内涵,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他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在农村和民族地区等教育薄弱区域的基础工具作用,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汉语拼音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文化工具和国际标准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六十载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从识字工具到文化津梁,汉语拼音身披荣光,再踏征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文字先行“开路”,唤起民心相通,一幅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面向未来,汉语拼音与千年汉字双翼齐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编辑:李雪微

关键字: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汉字国际发展文字世界信息汉语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