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制造”出来的教育焦虑
时间:2018-04-02 17:54: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读]众所周知,校外培训机构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但倘若它们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迎接它们的必然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治理与整顿。过去十几年堪称校外培训市场的“黄金时代”。中国教育学会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 8亿人,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 37亿人次,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
众所周知,校外培训机构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但倘若它们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迎接它们的必然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治理与整顿。
过去十几年堪称校外培训市场的“黄金时代”。中国教育学会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8亿人,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如果说培训机构早期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大市场需求的风口上,近些年它们显然已不满足于市场的自然增长,逐利的天性最终让不少培训机构走上了歧途,比如人为放大市场需求或曰制造泡沫。
最近,有媒体发文揭露了一些培训机构利用软文煽动教育恐慌的现象。“军备竞赛”“阶层竞争”“学历崇拜”“鄙视链”……充满戾气和火药味的字眼,刺激着无数家长的敏感神经,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类“网络热文”。其实,这类文章往往是培训机构炮制的“杰作”,其忽悠人的把戏之所以屡屡得逞,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并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反复加以利用。
众多家长被这类宣传软文“洗脑”而不自知,落入了一些培训机构精心编织的商业圈套。其实,这类软文很好辨认,无论采取何种花样翻新的叙事套路,其核心逻辑近乎千篇一律:要让孩子成才,就必须读名校、拿高学历,就必须在中小学一路取得领先他人的成绩……倒推至最后,无一例外地都会引向必须、赶紧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这一结论。前面即便有再多精心搜罗的“数据”“案例”和名人名言作铺垫,也不过是“障眼法”和“迷魂汤”,其一切说辞的真正目的,是没有焦虑要制造焦虑,有焦虑要放大焦虑,而家长们的焦虑最终转化为流入培训机构的真金白银。
不要小看这类“地摊成功学”式的宣传套路,其煽动性和蛊惑性足以让众多家长丧失判断力,或被迫随波逐流。毕竟,一旦涉及孩子的前途命运,家长往往很难保持完全的理性与克制。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培训机构和家长“周瑜打黄盖”式的关系,与他人无关。但这些人显然没有想过,如果放任教育焦虑在全社会蔓延,导致其无限膨胀甚至升级为普遍性的教育恐慌,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事实上,近几年其危害已开始逐步显现。近日有媒体报道,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的学生过年走亲戚都带着作业。更有甚者,广东梅州一名小学生为了逃避写作业,不惜自导自演了一场“被绑架”的闹剧。而家长们更是叫苦不迭,不仅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陪孩子写作业”更是让众多家长头疼不已。无数家庭陷入“不跟风参加培训会焦虑,跟风则会越来越焦虑”的怪圈。
这种情况显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日前,为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坚定改革决心,压实责任举措,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最近,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动真格”的威力。随着新一轮“禁奥”行动打响,北京某知名培训机构日前停招退费,而这家机构实际上是某著名中学的“坑班”,此事在北京家长圈引发轰动。这不过是当前各地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一个缩影。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并邀请了北京、上海、成都、南昌等地的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当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介绍,其中多地“杯赛”被叫停,从而打消了一些家长和学生关于此次专项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的疑虑。
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必须被打破,校外培训市场的乱象必须被终结,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必须被遏制,而教育主管部门最近一段时期接连打出的强力组合拳,展现出了坚决打赢这场减负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培训机构要认清形势,加强自律,与政府部门一道,构建一个健康、规范的校外培训市场。这不仅符合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也是校外培训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