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展身手 国家级新区争当区域增长极
时间:2017-02-18 10:58:48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导读]综述本报记者王彩娜在春草未生、春水未涨的内蒙古大草原上,2017年伊始,便刮起了“建设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的春风。如内蒙古自治区这般,各地在惦记着自贸区的同时,并没有放缓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脚步,增长利器和转型杀手锏自然是多多益善。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举全国之力或是举全省之力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其实质就在于培育区域发展新型经济增长极。
综述
本报记者 王彩娜
在春草未生、春水未涨的内蒙古大草原上,2017年伊始,便刮起了“建设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的春风。
如内蒙古自治区这般,各地在惦记着自贸区的同时,并没有放缓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脚步,增长利器和转型杀手锏自然是多多益善。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举全国之力或是举全省之力规划建设国家级新区,其实质就在于培育区域发展新型经济增长极。“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国家级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明显,国家级新区或将成为各省区市的标配,且有望逐步成长为产业集聚、人气旺盛的新型城市。”
申报热潮涌动
在第18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获批后,有观点认为,目前国家级新区遍布各个区域经济带,已趋于饱和,今后再继续批设新区的可能性不大。
但申报国家级新区的热潮仍在各地涌动。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官方表态提出要打造国家级新区的城市已接近15个,包括安徽合肥滨湖新区、广西南宁五象新区、新疆城北新区、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再次释放了积极信号,明确提出,“将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培育若干国家级新区”,这意味着至少在西部地区国家级新区将扩围。
近两年来批复的国家级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看来,这些国家级新区是“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抓手,通过新区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难题。
“国家级新区逐渐由全国性战略高地布局成长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国家级新区的数量将持续增加,有望达到每省份一至两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通过国家级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和农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济南、石家庄等相对欠发达的省会城市来说,设立国家级新区的需求更强烈。
增长极效应显现
进入“批发”时代,国家级新区的含金量已不复往昔,地方缘何仍热情似火地争抢这顶帽子?
“增长极”一词对上述疑问作出了有力的解释。肖金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区要培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极。
据肖金成介绍,经济增长极即区域中的一个“点”,大量要素在该点上集聚,使其成为关注的“焦点”、人才集中的“高地”、经济要素流动的“洼地”,随着经济要素的快速集中,导致经济的增长首先发生在一个“点”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这就是增长极效应。
通过梳理18个国家级新区的批复和规划,记者发现,无一例外,新区皆在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地区或是区域的增长极。
事实数据也佐证了,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国家级新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被视作“第三经济增长极”的天津滨海新区,在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实现近三年年均增长13%。
经过六年多的筹建,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89%,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高居榜首。
近两年内,国家级新区大部分都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发展活力不断喷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甚至出现爆点。
培育非一日之功
肖金成认为,增长极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需要培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国家级新区,举全国之力或全省之力进行培育,才能形成产业集聚、人气旺盛的局面,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量的投入决定新区的范围不可能很大,一段时间数量也不可能很多。肖金成认为,“没有投入,没有体制创新,没有投资环境的改善,随意划一个圈,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极。”
国家级新区的规划范围并非都是工业建设区,还设有农业区、生态区等。肖金成说,“工业区在新区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一般四分之一都不到,新区的规划面积一般在500平方公里比较适宜。新区的规划面积越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越高,空间布局就会分散而不紧凑,难以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新区是新的产业集聚区,为了实现产业集聚,必须完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肖金成建议,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只有如此才能吸引各类产业到新区聚集,尤其是聚集第二产业。
跨行政区划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更非一帆风顺,比如由于体制机制未理顺而缓步前进的西咸新区,在今年终于迎来了重大利好,划归西安管理。
“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级新区最大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借助西咸新区的产业集聚功能,西安初步具备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框架,而随着“大西安”的打造,西咸新区也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
在刘勇看来,兼具产业集聚和商贸居住功能的国家级新区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各地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对于尚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和起步阶段的国家级新区,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予时间去释放极化效应。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