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反腐看《人民的名义》的可观赏性
时间:2017-04-14 13:49:11 来源:光明网
[导读]光明网记者吴晋娜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剧,《人民的名义》用浓重的笔墨去揭露官场腐败以及腐败背后的成因,可以说是一笔一画地塑造有血有肉的官员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生态圈。播出至今,媒体上对该剧的评价大部分也是以称赞为主。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朋友圈中,对该剧从开始的狂热,到现在开始陆续“弃剧”的人却越来越多。(图片来源于网络)说起“弃剧”的原因,网友也是众说纷纭。
光明网记者 吴晋娜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剧,《人民的名义》用浓重的笔墨去揭露官场腐败以及腐败背后的成因,可以说是一笔一画地塑造有血有肉的官员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生态圈。播出至今,媒体上对该剧的评价大部分也是以称赞为主。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朋友圈中,对该剧从开始的狂热,到现在开始陆续“弃剧”的人却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弃剧”的原因,网友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太拖沓了,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台词,非要绕来绕去啰嗦半天;有人说节奏太慢了,一集演下来发现一点儿都没向前;还有人说与剧情大脉络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刻画太细致了,让人总想快进……
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缺点很多国内的影视剧都存在,瑕不掩瑜。在一定程度上,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毕竟作为一部以反腐为主题的剧集,其在题材尺度上的突破性,已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获得了成功。然而,“瑜”也不应掩“瑕”。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必须要经得起观众对其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考验,才能真正的称之为成功。
把《人民的名义》只当成一部普通的影视剧来分析,它的问题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导致网友弃剧的那些原因,实际上都出在剧本环节。就台词拖沓,无意义的台词太多,节奏演进太慢等问题来说,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特别是一部以侦破案情为主线的剧集,如果整集充斥着主人公插科打诨式的贫嘴和逗乐,又或是长篇累牍、大义凌然的场面话,就难免会让观众反感。在这个遥控器和鼠标掌握在观众手中的年代,仅仅靠话题,以及前三集的凌厉攻势,是无法抓住观众的,必须要有经得起推敲的剧情做后盾。
就网友所说的《人民的名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不分,剧情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常常发生游离的问题而言,有人甚至无情地评价为,不是“人民的名义”,而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比如,郑西坡的儿子和女朋友边买车、边斗嘴都能演十几分钟,占掉整集的五分之一。对一部剧集来说,细节刻画虽重要,但是细节太多、太琐碎,旁枝错节太多。本来25集能说明白的事情,也就硬生生地被拉成了55集。反观以剧情紧凑著称的日剧和美剧,正是以那种争分夺秒般的剧情设置来抓住观众的眼球的。
长期以来,国内影视剧行业一直存在一个可怕的倾向,那就是忽视剧本创作环节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好的编剧团队,才能成就一部好的剧本,也是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能否成为经典的坚实基础。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影视剧甚至只有一个粗糙剧情大纲就敢仓促开拍,或是花重金请来几位可以成为流量担当的小鲜肉或话题人物当主演,就开始了一场粗制滥造。剧本对制作团队来说可以说是无足轻重,整个生产环节更加注重的是外在的包装和营销。演员时间不够,有特效就行;剧情太难看,待播出时剧外有话题供炒作就行;请来的编剧不给力,能拉来投资商,花得起钱买大IP就行。
近年来,随着《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等作品的热播,被人们称赞为“良心剧”。然而,摸着良心说,相比过去的经典作品而言,其水准很多也只是在及格与良好的标准线之间徘徊而已,很难称之为优秀,经典更是无从谈起。只是因为现实中优秀标准被降的太低了,一些标准之上的“良心剧”才显得弥足珍贵。
总之,《人民的名义》的“弃剧”现象至少告诉我们,现如今,要抓住观众的心,只靠话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经得起推敲的剧本来做担当,否则再热的影视剧也只能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