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众皇子中最后的政治“明星”是谁?
时间:2016-11-17 10:51:23 来源:历史大学堂
[导读] 康熙皇帝一生子女众多,其中排入齿序的皇子就有24位,其中几位年长的皇子(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除外)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堪称历史...
康熙皇帝一生子女众多,其中排入齿序的皇子就有24位,其中几位年长的皇子(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除外)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堪称历史最激烈、皇子参与人数最众多的“皇位争夺战”--“九子夺嫡”。
众所周知,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克成大统。那么康熙皇帝那些年纪较小排行靠后的皇子们,他们是否就此被淡漠在政治舞台之外呢?是否也被牵扯到“夺嫡”的政治风波之中呢?他们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呢?本文将通过介绍这两位皇子的生平经历,来了解一下康熙年轻皇子们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结局。这二位就是康熙皇帝十六阿哥庄恪亲王胤禄和十七阿哥果毅亲王胤礼。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出身--满汉“混血”,母凭子贵
爱新觉罗胤禄,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母亲王氏是正儿八经的江南汉族女子,王氏的父亲王国正是一名知县,为苏州籍人氏。王氏是在康熙二十几年入宫的,是康熙皇帝南巡时(不知是第一次康熙二十三年,还是第二次康熙二十八年),苏州织造李煦送给康熙的(王氏是李煦的表妹),李煦是康熙帝乳母的儿子,是康熙的亲信家奴。
这里顺便说点“题外话”,江南汉族女子都是裹脚的,而满族女子不裹脚,康熙后期宠爱以及为他生育的大多是江南汉族女子,也许是从康熙皇帝开始,满清贵胄们开始偏爱裹脚的汉族女子,这种“偏爱”一直延续到大清灭亡,真是缺什么爱什么啊。
王氏一共生了三位皇子,康熙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胤禑(wú),雍正八年封愉郡王,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胤禄,雍正元年封庄亲王(承袭),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衸,八岁病亡。八九年间生了三位皇子,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然而王氏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康熙生前最后一次封妃嫔时,她才被封为密嫔(皇妃第四等)。由此可见,康熙皇帝虽然宠爱汉族女子,但是并不授予他们较高的封位,政治上还是极力限制汉族“外戚”。
康熙驾崩之后,母凭子贵(子指胤禄),雍正二年六月晋尊王氏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顺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年七十多岁;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
爱新觉罗胤礼,《甄嬛传》里的果郡王允礼(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讳,众兄弟更名“胤”为“允”)正是此人,但是真实的胤礼要和电视剧所述大相径庭。胤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日,比胤禄小两岁,母亲陈氏,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汉族人。康熙三十三年入宫,初为宫女,陈氏一生只有胤礼一个孩子。
他同胤禄母亲王氏一样,在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被晋封为勤嫔。也是母凭子贵,雍正四年被尊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纯裕勤太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帝亲诣寇摘缨纬,祭酒行礼;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从上述出身简介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其祖父圣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的二位“遗孀”很照顾。不但如此,乾隆皇帝,特将两位太妃奉养于宁寿宫,宁寿宫乃太后所住宫邸,此处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祖父的敬仰,更能反应出乾隆皇帝对胤禄和胤礼功绩之肯定。同时两位太妃互相之间相处的很融洽,这也侧面反应出胤禄、胤礼二王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冲突,进而反应出雍正后期应该是一派君臣和谐一体之景象,如此,国家怎能不蒸蒸日上?!
▲爱新觉罗·胤礼(1697年—1738年),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
学识--高文化素质,奠定人生成就之基础
胤禄号月爱主人,精通数学,通识音律。早年在父亲康熙皇帝指授下,参与编修《数理精蕴》,《数理精蕴》是《律历渊源》的第二部分,是一本融合了中西数学于一体,内容丰富的“初等数学百科全书”,包括上编五卷,下编四十卷,数学用表四种八卷,共计五十三卷,为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奠定基础。
胤禄在掌管礼部期间,针对一些朝廷礼仪乐曲进行了改革,纵观大清王朝宗室皇亲,在音乐方面有如此造诣的寥寥无几,为此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九年特地赐诗褒奖胤禄。胤礼号自得居士,在文化方面也是很有造诣,他擅长书画丹青,精通诗词歌赋,著有《春和堂集》、《静远斋集》、《奉使纪行诗集》,绝对是当时的“文艺青年”。可以说,如此良好的文化基础,是他们二人成就人生的根本!
其实高文化素质修养,是康熙皇帝皇子们的一大共同特征,康熙皇帝乃至后代帝王们特别注重皇子们的教育,规定皇子六岁起就要到上书房“上学”,通常是满、汗双语教学,甚至还有蒙文,同时骑射武术这些满族征服天下的“看家本领”绝不能废弃,简言之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真很难想象皇子们是如何顶住这般“锤炼”的。这也是大清王朝几乎没有昏君(同治皇帝算半个)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康熙皇帝通过对皇子们高标准的文化教育,实现了大清王朝由早期的“武力强权镇压”之统治方式,转变为“文化治理”的巩固政权之管理方式,正是因为这个“转变”,大清王朝才能够统治华夏中原近300年,如果没有外夷入侵,再多走个半世纪也不无可能。
▲《律历渊源》 此书分三部分,第三部《数理精蕴》有53卷,被誉为数学百科全书,内容最多,影响也最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这部书只介绍了中世纪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对17世纪新出现的数学只介绍了对数和计算尺。
步入政谭--“贵人相助”,晋封亲王,成就辉煌人生
雍正皇帝继承皇位后,先是启用了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为总理辅政大臣,并晋封二人为廉亲王和怡亲王,胤祥没有问题,那是雍正皇帝的铁杆子兄弟,但是启用胤禩只是雍正皇帝的权宜之计,只是为了“稳住”胤禩的“八爷党”们,果然时机成熟之后,便将其“铲除”。但是雍正皇帝不可能对他的每一位“集团外”兄弟都实施打压政策,“笼络和团结”是必要的,那么胤禄就成了他第一个团结对象。胤禄应该说真的很幸运,他的庄亲王爵可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那种,那他是怎么当上庄亲王的呢?
“庄亲王”爵位本属于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一脉,硕塞年仅27岁就去世了,他的长子博果铎承袭爵位,可惜博果铎无子,雍正元年,74岁的博果铎薨世,于是雍正皇帝降旨,将胤禄过继博果铎为子,承袭和硕庄亲王爵。其实博果铎的弟弟惠郡王博翁果诺是有子孙的,为什么不让他们袭王呢?
据说是“因其子孙争立,致触圣祖之怒”,罢免了他们的承袭权。我个人觉得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借口,无非就是康熙或者雍正皇帝想将这些铁帽子爵位拉回到自己亲近血脉之内,而雍正皇帝顺水人情,“拉拢”胤禄胤禄支持自己,为己所用。胤禄得此大恩必将孝忠于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雍正时期,胤禄历官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正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后期直接参与议政,并晋升为内阁四大臣之首辅。乾隆元年,任总理大臣,食亲王双奉,可谓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胤禄在处理自己与博翁果诺子孙的关系,也很为得当,他极尽可能的和这些堂兄弟们处好关系,为他们争取利益。
乾隆二年,胤禄因“工作出色”,乾隆皇帝特地加封一镇国公,胤禄将此公爵给予了博翁果诺之孙明赫。乾隆四年,明赫“丢掉”了爵位,但胤禄还是分了田宅给他,当时受到一致好评。胤禄用他的“善良”与“大度”,赢得舆论的赞赏,这无疑更加加固了他的承袭王爵的合法性,这是胤禄的聪明和高明之处。乾隆四年,胤禄因为参与“弘晳逆案”而被处罚,停亲王双奉,罢都统,加之乾隆皇帝有意限制宗室权力,就此胤禄便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了。
再来看胤礼,胤礼能够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与赏识,真的是要感谢他的十三哥--爱心觉罗胤祥,要不是胤祥的举荐,恐怕胤礼的人生会以“悲悯”收场,因为雍正皇帝一度认为胤礼是“八爷党”人,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康熙皇帝大行之日,刚好胤礼在宫里值班当差,当隆柯多宣告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继承皇帝位的时候,胤礼“害怕”的浑身颤抖,撒腿跑出宫门。此事被隆柯多汇报给雍正皇帝,不知隆柯多怎么描述汇报的(这是绝对机密,史书不可能记载),雍正皇帝就对胤礼产生戒备心理,于是遣胤礼去守景陵(康熙皇帝陵墓)。胤礼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假如,就这样一直被冤枉+排挤下去,恐怕他很难活到乾隆时期。
雍正元年,胤祥上书,认为十七弟绝非“八爷党”人,并且才能过人,将来必能担当大任。十三爷的话那是绝对有用的。雍正元年,胤礼“办理修饰景陵甚好”,晋封为果郡王,并回京管理理藩院事务。之后,胤礼便平步青云,职务越来越重要。
雍正二年,胤礼代理皇帝祭祀大社大稷和祭奠孔子等重大礼仪活动,可谓荣恩倍至。同年,雍正皇帝谕宗人府“着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着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此时胤礼已经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离亲王爵位仅一步之遥。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所创作,这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此图为——《六月纳凉图》
果然,雍正六年二月初五日,胤礼晋为和硕果亲王,在晋封上谕中,雍正皇帝对胤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赞扬其为世代子孙学习之榜样!至此,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此时雍正皇帝对胤礼的认可度可见一斑。
雍正八年胤祥薨世之后,胤礼真正成为雍正皇帝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胤祥的很多事务都是胤礼接手,包括管理户部,这说明胤礼已成为雍正皇帝“贴己之人”。此后,胤礼被任命管理宗人府,还远赴川藏地区会见格桑嘉措(达赖七世),还出席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宴会。翌年,胤礼携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办理苗疆事务。也就是说这类近似于“外交”事务,雍正皇帝都交于胤礼处理。实际上,雍正皇帝对胤礼的信赖要在胤禄之上,只因胤礼是弟弟,“首辅”才给了胤禄。
离世--功成名就,一个时代的终结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胤禄和胤礼都是雍正皇帝亲命的辅政总理大臣,乾隆皇帝对他的两位叔叔也是十分尊敬。乾隆元年,二位王爷食亲王双奉,并特地降旨免除二人殿前召见叩拜之礼,这是乾隆皇帝对二位叔叔在前朝所做功绩之肯定!乾隆元年后期,胤礼身体健康状况便不容乐观,但是乾隆二年,胤礼还是带病完成了《世宗宪皇帝上谕》,乾隆皇帝特地赞赏了胤礼的功劳。乾隆三年,年仅42岁的胤礼,因病薨世。乾隆皇帝十分悲痛,命大阿哥永璜前往穿孝,本人亲自参加丧礼吊唁。并在“头七”加祭一次,谥曰“毅”,按照谥法“毅”字是极好的褒谥,“行善不怠、温仁忠厚、能纪国善”曰之毅,可见乾隆皇帝对胤礼一生评价是极高的,也是很客观的!
胤礼本有一子一女,可惜都早亡,因此胤礼膝下无人,果亲王爵悬虚,乾隆皇帝命大臣商议爵位承袭事宜,翌日,胤禄等人上奏,推荐世宗幼子弘瞻袭爵,遂乾隆皇帝命修玉牒,弘瞻为胤礼过继子,承袭之事遂定。
胤禄经过“弘晳”之事,便收敛很多,对权力也已不再那么“渴望”。乾隆七年,胤禄总理乐部事务,很多礼仪乐章的革新都完成于这段时间。乾隆十七年,复授议政大臣。其实乾隆皇帝从其执政初年就开始限制宗室权力,所以这个“议政大臣”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胤禄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自然心知肚明,至此之后他便很少在朝堂之上发表意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还记得电视剧《宰相刘锣锅》李丁老先生饰演的老王爷吗?经常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的原型就是胤禄。就这样老王爷“闲散”生活了十几年,乾隆三十二年,胤禄薨世,享年73岁,应该说胤禄是康熙众皇子中下场最好的一位(除雍正)。爵位、名利以及寿命“三丰收”。胤禄谥“恪”,“温恭朝夕,恭敬诚笃”曰“恪”,这是对胤禄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定论”。
随着胤禄的去世,以及乾隆皇帝限制宗室权力政策的实施,大清宗室参与议政之“现象”告一段落。至此之后,大清宗室皇亲的能力便一落千丈,大部分皇族沦为纨绔子弟。所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直到咸丰时代,国家危难之际,郑亲王端华、肃顺(端华异母弟)和怡亲王载垣被启用,宗室皇亲才重新走上舞台。只是,大清王朝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再加之“上台”的宗室皇亲也良莠不齐,其中不乏“祸国殃民”之流,大清王朝辉煌时代就此一去不返。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轰然坍塌”,中国进入了新的篇章。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金百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