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全家福”背后的天津教育故事
时间:2019-09-23 11:38:15 来源:天津日报 评论
[导读]在蓟州第八小学校长李佳禾的书柜中,有一张珍藏已久的“全家福”。照片中,穿着红色长裙的李佳禾俯下身子,从身后紧紧搂着一对儿古稀老人,而她身边的几位中年人,怀抱鲜花一字排开。秋日暖阳下,一家人笑得无比灿烂。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93年9月10日。那一年,刚刚毕业于天津幼儿师范学校的李佳禾,婉拒了市里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蓟州出头岭镇闻马庄村,成为了村里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
在蓟州第八小学校长李佳禾的书柜中,有一张珍藏已久的“全家福”。照片中,穿着红色长裙的李佳禾俯下身子,从身后紧紧搂着一对儿古稀老人,而她身边的几位中年人,怀抱鲜花一字排开。秋日暖阳下,一家人笑得无比灿烂。
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93年9月10日。那一年,刚刚毕业于天津幼儿师范学校的李佳禾,婉拒了市里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蓟州出头岭镇闻马庄村,成为了村里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那一年的教师节,她和同为老师的爷爷、奶奶、爸爸、叔叔和姑姑们,在闻马庄村中心小学门前,一起拍下了这张“全家福”。
70年,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而70年的天津教育故事,就从这张“全家福”说起……
“土房子、纸窗户,里面有个泥炉子”
李佳禾的父亲李志田的童年,都是跟着父母在蓟州农村小学中度过的。回想起那时的教室,李志田老人至今仍记得当年小伙伴们的顺口溜:“土房子、纸窗户,里面有个泥炉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在校小学生不足10万人,全市失学儿童17.1万余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6.8%。凭借着李志田父母这些老师们的共同努力,进入上世纪60年代,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那时,与全市384所小学的老师一样,李志田的父母每天都在极其忙碌中度过:白天忙着普及小学教育,晚上忙着“扫盲”。于是,白天的校园中,麻雀在树枝上发出的“唧唧喳喳”声与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夜晚的星空下,在院子里免费开设的“夜校”,吸引了小到六七岁的孩童、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大家席地而坐,借着月光,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个词一个词地念。
正是在大院“扫盲”的操场上,李志田认识了特别好学的满族小姑娘傅秀云。多年后,小姑娘成为了他的妻子,并生下了李佳禾。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李志田也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红砖房、长条凳,煤炉烟囱穿棚出”
与父亲一样,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佳禾,童年也是在农村小学中度过的。“最怕过的是冬天,太冷了。炉子在教室中间,那时特别羡慕座位离炉子近的同学。”回想起小时上学的情景,教室中那个穿棚而出的炉子烟囱,成为了李佳禾最深的记忆。
不过跟父亲上学时的校园相比,学校里已经有了红砖瓦房,教室中还有了长条凳。孩子们在长长的木桌上用粉笔画出“三八线”;放学后,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挖红薯、抓泥鳅,坐在夕阳西下的田埂上放声歌唱。“学校里的老师数量有限,每个人都是全科老师,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所有课程都会教,跟孩子们的感情特别好。”李佳禾说。
上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天津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天津又按照“双高普九”的要求,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程。五年间,先后撤并了1300多所房屋破旧、布局散乱的农村学校,建成970余所崭新的中小学,农村基础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就在李佳禾快乐地跟在父亲的身后,蹦蹦跳跳地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时,她的小姑姑李慧生,正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天津的高等院校从最初的11所,在校生3077人,发展到在校生8.51万人。而随着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天津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新时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直饮水、信息化,塑胶跑道蹦蹦跳”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李佳禾回到了自己当年读书的小学,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根“接力棒”,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的全科老师。而小姑姑李慧生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一名老师。至此,李氏大家族已经培养出了17位老师。
进入新世纪后,天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2007年,在全市范围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我市大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步走”战略,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2015年,全市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认定的省市。
告别了旱厕,学生们用上了水冲厕所;告别了泥炉子、煤炉子,学生们用上了电气化炉子;告别了井水、自来水,学生们喝上了热水、直饮水;告别了“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学生们在塑胶跑道上跑着笑着;告别了土砖房、长条凳,学生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中、在各种功能教室中,享受着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如今,无论是从中心城区到边远农村,还是从滨海新区到蓟州的山区、库区,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即使是最边远地区的学校,也实现了免费提供充足饮水、使用水冲厕所、采取集中式供暖,以及电子校务、信息化教学。
看着学校的变化,李佳禾感慨万千:“当初婉拒市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农村教学,正是这样的选择,让我看到并亲身经历了天津基础教育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幸福。”
而告别了“扫盲”“双高普九”,新时代,李佳禾们正在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高质量、双一流,多项指标胜全国”
与基础教育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高等教育发展同样进入快车道。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共有56所,在校大学生59.1万人。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500人,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32年。全市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别达到95个、197个,均为2000年的3.8倍;国家重点学科由“十五”初的36个增至8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8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多项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市5所高校、1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天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前不久,已经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的李慧生,收到了学校颁发的“从教三十年”纪念奖杯。李家人也再次相聚在闻马庄村中心小学门前,打算再拍一张“全家福”。
现在的学校已从当年的小平房变成了漂亮的楼房,而不变的则是李家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就在相机快门键被按下的一刻,李佳禾的手机铃声响起,接通电话,里面传来了刚刚抵达泰国孔子学院实习的女儿惠子的声音。“90后”的惠子,在大学里学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也是师范生,而她也将成为这个家族中的第18位老师。
“妈妈,我特别高兴,大家对中国人特别友好,都很羡慕中国。在这里,我每天都被‘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包围着。我觉得咱们中国太了不起了,以后我要把天津和中国的故事慢慢讲给他们听……” 听到惠子的声音,阳光下,抱着鲜花和奖杯的李家人笑得更加灿烂。(张雯婧)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