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资讯频道 > 教育 > 正文


关爱留守儿童:别让“想和爸妈在一起”成奢望

时间:2016-11-02 20:18:21   来源:农民日报

[导读]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抚养子女的家庭功能转嫁给了父母,从而造就了遍布乡村又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的一项研究报告测算,2013年全国已有6102 55万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就如散布在原野里的“野草莓”,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有效监护。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抚养子女的家庭功能转嫁给了父母,从而造就了遍布乡村又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的一项研究报告测算,2013年全国已有6102.55万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就如散布在原野里的“野草莓”,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有效监护。日前,一场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举行的“想和爸妈在一起”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又将这一问题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想和爸妈在一起”并非什么过分的要求,而是留守儿童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是最强烈的愿望。即便如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愿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需要面对的是父母一年才回一次家,或者几年才回一次农村老家的现实。尽管现在网络通讯越来越便利,孩子们偶尔也能和父母通个电话、视频聊聊天,但是面对面互动的缺失依然难以满足留守儿童丰富的情感需求。

如此众多的孩子和父母分离,有着现实的原因。对于农民工父母来说,不是不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想得到,做不到”。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较差,难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农民工加班加点是常事,难以按照孩子的生活节奏安排自己的工作;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难以承受子女在城市生活的开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父母长时间、经常性地角色缺位,不可避免地给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发育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由于“重养轻教”和“施教不当”,隔代寄养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集中表现在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亲子关系淡漠疏远等。生活在城市世界的农民工和生活在乡土世界的留守儿童在精神世界缺少交集,家庭互动链条的脱节甚至断裂,导致了父母和子女之间互不理解:留守儿童难以理解父母,认为父母不把自己带在身边是不关心自己;农民工父母也会觉得留守儿童不听话,不会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等等。

事实上很多农民工外出打拼的初衷,就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一些留守儿童过早地走出了学校,重复着“辍学—打工—结婚生子—外出打工”的人生。而这些曾经的留守儿童结婚生子后,孩子又极可能留在故乡,成为“留二代”。

留守儿童不单是农民家庭的事情,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并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各地也相继出台实施意见。除此之外,作为一种“柔软的力量”,一些公益活动持续在乡村落地,各地“留守儿童之家”的建立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也能够让这些小小的心灵感受到善良与责任。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努力也在进行之中。这些年来,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寒暑假期间想方设法接孩子到打工城市生活,从而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一项名为《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的报告也显示,“十二五”时期,举家外出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持续快速提高。携带家人一起流动的农民家庭持续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工父母开始意识到将孩子留在身边的重要,也就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过上相对正常的家庭生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城乡二元割裂,地区发展差距等诸多矛盾的缩影。要从根本上破解“想和爸妈在一起”困局,说到底还是要实现农民家庭的经济功能和养育功能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让进城的农民能够有条件带着孩子进城;另一方面则是激发乡村的活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

编辑:洪武

关键字:儿童留守父母农民工生活孩子一起子女家庭农民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