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政治之酒”溯源:红军曾用来泡脚
时间:2012-11-12 20:37:34
[导读]在贵州仁怀盐津河旅游风景区内,遵义市至仁怀的公路旁的一个山峦上,有一座高30多米的怪异建筑—一只巨大的贵州茅台酒瓶子。这种简单而粗暴...
在中国,当一种商品与国家最高的政治核心有诸多关联时,它贴上了“特供”两个字,就意味着财富、权势、地位,将为人所无限向往。
在上世纪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群体来说,喝茅台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而在全国每一个餐桌上,只要拿出一瓶茅台,都不禁使人眼前一亮,生出一种档次立升之幻象。
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中,茅台酒供不应求,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茅台酒厂几度扩产,到1998年时,年产量已经达到4000吨,但仍然供不应求,被称为“液体黄金”。
参与创造茅台酒厂这一段辉煌的正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小个子的说话声音低柔的男人—季克良。
只是,到了1998年,因为金融危机与山西毒酒案的影响,茅台酒销量遇冷,出现危机。
但也正是因此,造就了袁仁国的上台。
袁仁国正是在这年临危受命,出色完成销售任务,得以上位,从而在今天缔造了贵州茅台2700亿元市值的神话。
投资茅台就是投资未来
1999年,贵州茅台谋求上市,便向贵州省政府汇报。
季克良回忆说,“当时,上市对于‘偏远山区省份’贵州来说,还是新鲜事,并对省内企业上市实行某种程度的配额制,当时我们没有配额,最后是向另一个企业要来的配额。”
同时,贵州茅台酒厂责任有限公司联合其引进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研究所以及北京市糖业研究公司等股东,于1999年11月20日注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前的改制。
2001年7月31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沪市A股市场上市,发行7150万股,每股31.39元,共募资约22亿元。
而成功募资后的贵州茅台再次走上了扩张之路。
正因如此,从2001年至2005年,茅台酒厂的占地面积由1238亩增加到了3411亩,新建投产茅台生产能力达到4900吨。而由于茅台酒长达5年的生产周期,这些都是为5年之后的市场而准备。
关键字:
声明:i天津视窗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1296956562 邮箱:1296956562@qq.com